妇科炎症

子宫内膜息肉专题

2016-01-22
1.子宫内膜息肉长什么样?:子宫内膜息肉是向子宫腔或宫颈管突出的良性结节,由内膜、腺体及其间质组成,形态多样,外表呈现细长的圆锥形或卵圆形,也可呈指状、球形或乳头状,表面光滑,可见细小的血管纹,质地较软。
 
2.子宫内膜息肉的表现:子宫内膜息肉是比较常见的瘤样病变,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其临床表现多为不规则阴道出血或月经量增多;宫颈口有肿物脱出,不孕症或阴道排液。子宫内膜息肉也是引起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在临床中,甚至有些患者无自觉症状,通过妇科检查、B超以及宫腔镜检查发现。
 
3.#子宫内膜息肉病因之一#子宫内膜息肉由局部增生的内膜腺体与间质所组成。在形态学上息肉常表现为突向宫腔的组织隆起,根蒂可有宽窄之分,窄蒂息肉可能突出宫颈口之外,偶有根蒂扭转息肉广泛出血坏死。
 
4.组织学上根据组成息肉的内膜及组织结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功能性息肉:来源于成熟性子宫内膜,包括周期性改变(增生期、分泌期、蜕膜改变)及萎缩型;非功能性息肉:来源于未成熟性子宫内膜,包括基底层息肉及息肉伴有增生(单纯性、复杂性、退行性增生);腺肌瘤样息肉:息肉间质中含有平滑肌组织。
 
5.功能性息肉随着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发生周期性改变,部分在月经期自行脱落。研究显示,平均直径为0.7cm的息肉可自行消退,而平均直径为1.3cm的息肉通常不能自行消退。因此,对于小型无症状的息肉可定期随访,而对于较大的(大于1cm的息肉)和有症状息肉应进行手术治疗;
 
6.#子宫内膜息肉病因之二#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内膜局部增生逐渐长到子宫内膜表面而成,多见于子宫底及两角。根据组织学类型,分为腺性息肉、腺囊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纤维性息肉。
 
7.腺性息肉:外表像正常子宫内膜,由基底层生长而来,间质是疏松纤维,腺体没有囊性扩大;腺囊性息肉:间质纤维化程度比囊性增殖的腺体要重,其余各点相似;纤维性息肉:代表腺体息肉退化的形式,多发生于老年妇女。一般腺体较少,间质含密集胶原的纤维束,并含有平滑肌,表明息肉来自基底层的局部增殖。
 
8.腺瘤性息肉:镜下可见腺体高度增生,数目明显增多,呈背靠背现象。间质明显减少。腺上皮呈复层或假复层排列,或呈乳头状突入腺腔。单一息肉有腺瘤样增殖预后较好,若呈弥漫性的腺瘤样增殖则预后不佳。
 
9.#子宫内膜息肉病因之三#子宫内膜息肉由子宫内膜腺体上皮与间质结构组成。子宫内膜息肉的腺体可呈现非活动性,有时也可呈现增生性或分泌性。高岛英世将其分为以下四种,临床更为实用:功能型息肉、萎缩型息肉、腺瘤型息肉、增生型息肉。增生型息肉:多见于40~50岁的患者。息肉的腺体增多,表面平滑,无异型血管,可见散在的腺管开口。
 
10.功能型息肉:内膜腺体呈现与月经周期相同的变化,因此颜色及状态与周围的内膜相同,在增生期内膜呈淡红色或灰白色,可见到多数的腺管开口,分泌期则呈水肿状,颜色变成淡黄色或灰白色,腺管开口不清楚,可透见皮下血管。此类息肉可能随月经时的内膜剥脱而完全脱落,临床较多见。
 
11.萎缩型息肉:绝经以后增生型或功能型息肉退化,与周围的内膜呈现相似的变化。组织学上的特征是腺上皮萎缩,腺管扩张,间质纤维化。宫腔镜可见到淡红色,无表面的息肉,血管扩张不明显,但有时也可见散在分布的半透明的小囊泡及呈树枝状的扩张血管;
 
12.腺瘤型息肉:表面是子宫内膜,内部则是肌纤维的团块同子宫内膜混在一起,是子宫内膜异位的一种。外表与黏膜下肌瘤相同,常需做病理切片才能鉴别。此类息肉已被证实有恶变的可能,年轻妇女恶变率为0.5%~1%,更年期和绝经后妇女的恶变率为10%~15%,且以大型息肉为多见。
 
13.他莫昔芬(TMX)是一种合成的非甾体抗雌激素制剂,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但由于其具有调节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和刺激卵巢雌激素合成的作用,长期服药可使子宫内膜癌的罹患风险成倍增加。有研究显示,乳癌术后长期(2.5年以上)服用TMX的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高达23%。
 
14.子宫内膜息肉与不孕:子宫内膜息肉与不孕的关系尚不明确,宫腔镜检查到一些原因不明性不孕妇女常常合并子宫内膜息肉,部分患者经去除息肉后妊娠。有研究报道1915例不孕妇女接受宫腔镜检查,发现28%患者存在子宫内膜息肉,其中2%来自宫颈,26%来自宫腔内,在息肉去除后21%妇女自然妊娠。
 
15.子宫内膜息肉的检查:宫腔镜检查可以观察整个宫腔,避免遗漏,检出率高,而且可直视病灶,准确定位活检及手术去除,是诊断与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有效方法。
 
16.宫腔镜检查:临床遇有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出血淋漓不止、不孕等症状者,特别是B超检查发现子宫内膜异常(内膜增厚、回声增强、回声不均或显示不清)、或子宫输卵管造影(HSG)发现宫腔有充盈缺损时,或妇科检查发现有宫颈息肉时,应考虑做宫腔镜检查。
 
17.黏膜下肌瘤:根据其形状、色泽、表面状况、血管分布和覆盖内膜情况等,宫腔镜下可以区分息肉与黏膜下肌瘤。肌瘤一般较坚实,呈球形或半球形向宫腔内突起,表面有血管分布且清晰可见,比息肉表面的纤细血管网更为粗大明显,但分布走向规则,可以与息肉鉴别。
 
18.子宫内膜息肉鉴别诊断:宫腔镜下以环状电极触碰息肉,息肉组织质地偏软.息肉大多呈卵圆形,但亦有三角形、圆锥形或不规则形.息肉虽然不像内膜碎片那样随膨宫液的流动而颤动明显,但亦不像黏膜下肌瘤那样质实固定。如果息肉的蒂较细长,且体积不大,则息肉可随膨宫液的流动而摆动。 
 
19.#内膜皱褶##内膜息肉状突起#内膜皱褶多见于宫颈松弛导致膨宫不良时,而内膜息肉状突起主要见于子宫内膜增生、月经中期分泌期子宫内膜或服用大剂量孕激素的治疗期。
 
20.#子宫内膜息肉、内膜皱褶、内膜息肉状突起的鉴别#宫腔镜下随着膨宫压力增加,待膨宫完全时,增生早期的子宫内膜皱褶应被完全展平而消失,息肉状突起可变平或变形,而息肉则无任何改变。
 
21.资料显示:1.激素替代治疗、少产、晚绝经、服用他莫昔芬等是息肉发生和复发的高危因素;2.子宫内膜息肉如合并异常增生或邻近内膜组织并发异常增生改变时,其复发概率增加;3.长期不排卵者和伴发子宫内膜增殖症者息肉复发增加。因此,在息肉切除术后,结合上述情况考虑是否采取一些预防复发的措施。
 
22.由于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率高,可见于任何年龄,又缺乏典型和恒定的症状,临床上往往难以确诊。#超声检查#假阴性高;#诊断性刮宫#虽有时可刮出典型息肉,但可能漏刮体积过大或过小的息肉,而且由于息肉本身缺乏特异性结构,一旦被刮匙刮碎后,病理学家很难做出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仅能报告为内膜增生。
 
23.#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对确诊子宫内膜息肉的局限性#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发现子宫腔内充盈缺损或子宫壁不规则,均提示子宫内膜息肉的可能,但注入造影剂过多、过快可掩盖息肉,且易与黏膜下肌瘤、气泡等相混淆
 
24.#宫腔镜息肉切除手术操作指南1#宫腔镜能够在直视下观察息肉全貌、根蒂部位及与周围子宫内膜的关系,术中通过宫腔镜环形切割电极,将息肉自根蒂部完整切除。对于宫腔内息肉较大,直接切割息肉根蒂有难度,可采取分步切割,先切割息肉体部,待其体积缩小后再切除根蒂。
 
25.#宫腔镜息肉切除手术操作指南2#切除根蒂的深度要包括根蒂下方的内膜组织全层以及2mm以上的肌肉组织,同时,要对息肉根蒂周边粗糙不整的子宫内膜进行修整,避免日后复发;但也不能切割过深以免造成子宫穿孔。